周围神经损伤

周围神经损伤可造成感觉、运动功能障碍,若不及时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,愈后效果极差,可导致终身残疾。

应用解剖

周围神经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。神经纤维是神经元胞体的突起,由轴索、髓鞘和施万鞘组成。轴索构成神经纤维的中轴,内含有微丝、微管、线粒体和非颗粒性内质网组成的轴浆。轴索连接神经细胞体与肌肉、皮肤感受器,起传导信息的作用。髓鞘由髓磷脂和蛋白组成,包绕轴索,经若干节段,中断部称郎飞结,具有防止兴奋扩散的作用。施万鞘由Schwann细胞组成,是神经再生的通道。

神经损伤的分类

损伤按照程度、性质分类,常用Seddon分类法,分为三类:

1

神经传导功能障碍

表现为暂时的感觉、运动丧失,神经纤维结构无法改变,数日或数周内便自行恢复功能。多由轻度牵拉、短时间压迫引起。

2

神经轴索中断

病理表现为断裂的轴索远端变性或脱髓鞘。神经内膜管完整,轴索可沿施万鞘管长入末梢。神经功能障碍多可自行恢复,由钝性打击或持续压迫引起。

3

神经断裂

神经功能丧失,需经手术修复,方能恢复功能。

病理和再生

神经断裂后,神经纤维、神经元胞体、靶器官均出现病理改变。首先是神经纤维远端发生华勒变性。远端轴索及髓鞘伤后数小时即发生结构改变,2—3天逐渐分解成小段或碎片,5—6天后,吞噬细胞增生,吞噬清除碎裂溶解的轴索与髓鞘。与此同时施万细胞增生。约在伤后3天达到高峰,持续2—3周,形成施万鞘包裹的中空管道,为近端再生的轴索长入奠定基础。近端亦发生类似变化,但范围仅限于1—2个郎飞结。神经胞体的改变称为轴索反应,即胞体肿大,胞浆尼氏体溶解或消失。损伤部位距胞体愈近反应愈明显,甚至可致细胞死亡。神经终末靶器官(运动终板、感觉小体)也发生变性萎缩,甚至消失。

神经再生表现为伤后1周,近端轴索长出许多再生的支芽,如神经两断端连接,再生的支芽可长入远端的施万鞘内,以每天1—2mm的速度生长,直至终末器官恢复功能。同时施万细胞逐渐围绕再生的轴索形成新的髓鞘。如神经两端不连接,近端再生的神经纤维组织迂曲呈球形膨大,称为假性神经瘤。远端施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,形成神经胶质瘤。

有研究证明,伤后神经远端分泌释放一些神经活性物质,如神经营养因子(NTF)和神经生长因子(NGF),可诱导近端再生的神经纤维按感觉和运动特性定向长入远端,并能促进其生长。另外对神经损伤后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的保护、神经纤维终末器官的不可逆变性的防治等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。如可通过将运动神经植入失神经的肌肉内,形成新的运动终板而重建神经肌肉连接,恢复其功能。感觉神经亦可植入皮下,从而恢复良好的感觉功能。

神经修复后,要经过变性、再生,穿越修复处瘢痕及终末器官,生长成熟等过程,生长周期长。

2

临床表现与诊断

1

运动功能障碍

神经损伤后,其支配的肌肉呈弛缓性瘫痪,主动运动、肌张力和腱反射均消失。应注意的是有些关节活动可被其他肌肉所替代,应逐一检查每块肌的肌力,加以判断。由于关节活动的肌力平衡失调,出现一些特殊的畸形,如桡神经肘上损伤的垂腕畸形,尺神经腕上损伤的爪形手等。肌萎缩逐渐发生,其程度和范围与神经损伤的间隔时间、程度和部位有关。

2

感觉功能障碍

皮肤感觉有触、痛和温度觉。检查触觉用棉花,检查痛觉用针刺,检查温度觉分别用冷或热刺激。神经断裂后,皮肤感觉消失。由于感觉神经在某一区域有重叠支配,感觉消失的检查应以该神经的绝对支配区为准,如正中神经的绝对支配区为示、中指远节,尺神经为小指。部分神经损伤的感觉障碍表现为减退、过敏。感觉功能检查有助于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判断,特别是两点辨别觉,即同时刺激两点皮肤,病人在闭目状态下区别两点不同距离的能力,两点间的距离越小越敏感,正常手指近节为4—7mm,末节为3—5mm。可用分规的双脚同时刺激或特制的两点试验器来检查。神经断裂修复后替代视觉辨别物体质地和形状的实体感觉难以恢复。

3

自主神经功能障碍

以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为主,早期因血管扩张、汗腺泌停止,表现为皮肤潮红、皮温增高、干燥无汗等。晚期因血管收缩而表现为苍白、皮温降低、自觉寒冷,皮纹变光滑,指甲增厚、纵嵴、弯曲,生长缓慢。

手指触摸皮肤和化学方法的汗腺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神经是否损伤、损伤后功能恢复情况。无汗表示神经损伤,从无汗到有汗则表示神经功能恢复,而且恢复早期为多汗。

4

叩击试验(Tinel征)

局部按压或叩击神经干,局部出现针刺性疼痛,并有麻痛感向该神经支配区放射为阳性,表示为神经损伤部位。若从神经修复处向远端沿神经干叩击,Tinel征阳性则是神经恢复的表现。因此Tinel征对神经损伤诊断及功能恢复的评估有重要意义。

5

神经电生理检查

肌电检查和体感诱发电位对于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,以及观察损伤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有重要价值。

肌电图是将肌肉、神经兴奋时生物电流的变化描记成图,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。正常的肌肉松弛状态没有兴奋,不产生电位,描记图形呈一条直线,称电静息。轻微收缩时,呈单个或多个运动单位电位,称单纯相。中度收缩时,有些电位相互重叠干扰,有些仍可见清晰的单个电位,称混合相。最大程度收缩时,运动单位电位密集、杂乱、互相干扰,称干扰相。神经损伤3周后,肌电图呈现失神经支配的纤颤、正相电位。神经修复后随着神经功能逐渐恢复,纤颤和正相电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,并出现新生电位,逐渐转为复合电位,直至恢复为混合和干扰相肌电图。同时,还可利用肌电图测定单位时间内传导神经冲动的距离,称为神经传导速度。正常四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一般为每秒40—70m。神经受损时,神经传导速度减慢,神经断裂时为0。由于肌电图检查也会受一些因素干扰,其结果与临床结合来进行分析判断。

体感诱发电位即刺激周围神经引起的冲动,传播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,从头部记录诱发电位,以了解感觉通路是否处于正常生理状态。神经断裂后,特别是臂丛神经损伤,肌电图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困难,从头部记录诱发电位,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观察神经恢复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。

2

治疗

治疗原则

尽可能早期恢复神经的连续性。

1

闭合性损伤

大部分神经为钝挫伤、牵位伤,多为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和神经轴索断裂,一般能自行恢复。因此,应观察3个月,期间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和物理治疗,采用Tinel征和肌电图检查评估。若神经功能无恢复,或部分神经功能恢复后停留在一定水平不再有进展,则应手术探查。

2

开放性损伤

可根据损伤的性质、程度和污染情况决定手术时机。包括一期修复,即伤后6—8小时内即行手术,适宜污染轻的切割伤,并且具备技术和设备条件;延期修复,伤后2—4周,适宜未行一期修复神经,且伤口无感染者;二期修复为伤后2—4个月,适宜于伤口曾感染或火器伤、高速震荡伤,其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不易确定。

此外,对碾压伤和撕脱伤所致的神经缺损,断端不整齐,不能缝合且难以估计损伤范围,在初次手术时,应将神经断端与周围组织固定,以防回缩,利于二期修复。

手术方法

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种。

1

神经松懈术

是对神经周围或神经内的瘢痕组织进行切开或切除,以解除神经压迫,改善神经生长环境,恢复血液供应,有利于神经恢复。

2

神经缝合术

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和神经束膜缝合术。前者适用于含有运动和感觉功能束的混合神经,后者用于单一功能束的神经。缝合神经前应修整两断端或切除两断端的瘢痕直到显露正常神经束。根据神经的外形、表面血管的行走方向和神经断面神经束的形态和分布,可尽可能将两断端准确对合,防止神经两断端扭曲、重叠。操作时勿伤及神经组织。用7—0至9—0的显微缝合针线缝合神经外膜或束膜。如有一定张力,可通过将神经近、远端游离,关节的体位调整及神经移植等措施予以解决。

3

神经移植术

神经缺损无法通过调整张力的方法解决,应进行神经移植。供体神经为体表感觉神经,常用自体腓肠神经。若需修复的神经干较粗,可采用电缆式缝合多股移植神经。若神经缺损过长(≥10cm),则采用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,如带桡动脉的桡神经浅支移植,带腓浅动脉的腓浅神经移植。还可采用静脉蒂动脉化神经移植,如小隐静脉蒂腓肠神经。有关非神经组织移植物,如血管、硅胶管、假性滑膜管、肌组织、静脉等桥接神经损伤的方法,尽管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效果,但临床应用因疗效不确切仍未广泛开展。

4

神经移位术

神经远端在其进入肌肉处损伤,无法缝接时,可将神经近端分成若干神经束,分别植入肌肉组织内,再生新的运动终板或重新长入原运动终板,恢复部分肌肉功能。亦可将感觉神经近端植入皮下,形成新的感觉受体而恢复皮肤感觉。

摘自《外科学》(第九版),主编:陈孝平、汪建平,“十二五”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

■其它临床症状

?胸主动脉疾病:主动脉夹层

?胸主动脉疾病:胸主动脉瘤

?后天性心脏病:慢性缩窄性心包炎

?先天性心脏病:主动脉窦动脉瘤破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rsiyo.com/zcmbjc/12600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